廣州禾一展覽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 魏湘洋
“以藝術作品的形態自然融入城市,裝點大眾的生活空間,拉近藝術和人的距離,在公眾、城市、藝術之間架起橋梁,助推城市升級。”這是廣州禾一展覽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湘洋對于展會的期待和想象。
2021年,魏湘洋與團隊成功孵化國內首個公共藝術博覽會——城市藝術季-廣州國際公共藝術博覽會,不僅填補了廣州藝術展會的空白領域,更為廣州打造了一張新型藝術名片。
首屆廣州國際公共藝術博覽會海報
飲“頭啖湯”,開辟廣州藝術展會新賽道
魏湘洋在廣州從事藝術展會管理運營工作多年,對藝術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追求。“藝術并非陽春白雪、高居殿堂,而應走進大眾的生活,成為公眾能夠欣賞并親身參與的存在。”
在2019年的一次市場調研中,魏湘洋和團隊觀察到國內公共藝術垂直領域展會還是一片空白。面對尚未被人開辟的道路,他既興奮又緊張。
一方面,他看到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需求,“公共藝術不僅迎合了城市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消費升級和大眾審美素養提高的現狀和市場需求,當下及未來幾十年必定是最為重要的話題之一。”
而另一方面,他感到飲“頭啖湯”的壓力。疫情和經濟雙重危機下,策劃、組織一場沒有任何經驗參考的新型藝術展,無疑是一次艱巨的挑戰。
“機遇與挑戰始終是并存的。”盡管辦展面臨重重考驗,但魏湘洋依然選擇迎難而上。2020年底,他和團隊成立廣州禾一展覽策劃有限公司,向公共藝術展會領域正式發起沖鋒。
從前期的項目方案策劃到學術委員會專家的邀請……漫長的過程中,魏湘洋一步一步摸索前行。創業初期充滿艱辛,但辛苦的同時,他也不忘感恩,同行的幫助、團隊的支撐在采訪中被他反復提及。
一年后,首屆城市藝術季-廣州國際公共藝術博覽會在多方努力下順利落地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魏湘洋說,這是一次“從0到1的跨越”。
首屆展會現場照片
打造優質展會平臺,聯結大眾、藝術和城市
在魏湘洋看來,公共藝術能真正實現藝術與大眾、生活、空間和城市的聯結,而公共藝術博覽會則像是一個集藝術交易、資源匯聚、需求嫁接以及美學教育為一體的載體。

首屆展會現場照片
為發揮展會平臺的價值,實現辦展效益最大化,他和團隊從“新”和“心”出發,構建起辦展機制。
“作為一線會展人,我認為只有從傳統的單一型展覽平臺升級成長為服務型、精準型平臺,同時從更專業、更長遠、更開放的角度去推動藝術博覽會的創新,才能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展浪潮中站穩腳跟。”魏湘洋說。


“感光四季”沉浸式主題活動現場照片
展會運營過程中,他和團隊不僅注重供需交易,也致力于推動公共藝術傳播,做到商業、公益效益兩手抓。項目前期,團隊就建設了高效便捷、快速準確、互動性強的公共藝術博覽會服務平臺。如團隊在展前舉辦“藝商往來”活動,帶著藝術家走進企業,同時也帶著企業家走進藝術工作室,幫助各方對接需求。
“藝商往來”活動現場照片
“新時代的藝術會展人需要尋求藝術與跨行業發展的融合點,實現多元業態聯動發展,立足新時代、新要求,順應新背景、新趨勢,尊重城市發展、尊重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時又要將藝術展逐漸升級為一個群體意識和社會行動。”這是他對新時代會展人使命擔當的理解。
首屆展會陳設展品
喚醒公共藝術力量,彰顯城市人文精神
魏湘洋認為,在廣州辦公共藝術展有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廣州具有深厚的藝術學術底蘊,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和重要的國際性商貿城市,政府政策的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城市環境的開放包容為公共藝術創造了很多發展契機。”他說。
廣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包容的城市性格賦予他飲“頭啖湯”的勇氣和耐性。盡管公共藝術氛圍的培育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但魏湘洋仍然愿意耐心等待,在行業“洗牌”過程中練好“內功”。

首屆展會陳設展品
“喚醒公共藝術力量,彰顯城市人文精神。”魏湘洋期待公共藝術博覽會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喜愛,發揚藝術的能量,助力城市的發展,成為可持續的文化活動品牌。

漫步在“鋼筋水泥森林”間,不知何時,公共藝術作品已悄然融入城市景觀,默默進入公眾視野,廣州的“新型藝術名片”已具雛形。
人物簡介:
魏湘洋,35歲,畢業于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有著10年大型、專業藝術展會統籌經驗,是城市藝術季-廣州國際公共藝術博覽會聯合創始人、藝商往來-公共藝術項目對接會發起人、YPA100公共藝術青年扶持計劃聯合發起人、廣州禾一展覽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公共藝術專委會秘書長、廣東省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協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委會(國學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