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淮,請他分享對行業新模式、新趨勢及2024年會展業發展形勢的看法。
姜淮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
副會長兼秘書長
1 會展行業的八大生態變化
姜淮認為,2023年是中國會展史上值得濃墨重彩的一年。它承接了前三年的行業生態變化,也預示著未來肯定有著與疫情前不同且不可逆的發展態勢。因此,他詳細梳理了疫情以來會展行業發生的八大變化。
01 產業生態屬性變化。在產業定位上,會展行業已經從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升級為戰略先導產業,成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
02 數字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運用。疫情倒逼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雖然現在疫情已經過去,但數字化服務或產品已成為行業新常態。
03 會展+“文商旅”,成為城市經濟恢復增長的新風口。西安、海口、大同等地都在高舉會展文旅大旗,雙核驅動城市新經濟;“變展品為商品,變展商為投資商”也成為很多城市的招商理念。
04 規模化和集團化發展趨勢明顯。展會項目和會展場館都在提升規模,會展企業特別是擁有場館或展會項目的國有企業也在不斷推進集團化進程。
05 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會展標準化體系建設。國內18省會展協會聯合體啟動團標建設和互認,浙江、廣東等部分省市積極籌建和成立地方會展標委會。
06 全行業面臨綠色升級緊迫任務。國際展覽業組織承諾2050年實現全球會展凈零碳目標,我國“雙碳目標”硬約束倒逼行業加速綠色化進程。
07 國際資本外延式擴張加劇。國際會展龍頭企業并購頻發,主辦方、場館等都可能成為收購目標。
08 新消費視域下,展會傳統角色的轉換與重構。主辦方、制造商都可能變成展會中的“供應商”。
2 緊跟變化而創新的會展模式
姜淮表示,不僅會展行業自身發生了變化,展會服務的主要對象——展商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展商的結構發生變化。因為展會更多的是為中小企業服務,而疫情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甚至倒閉。其次是展商的營銷模式發生變化。因為借助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展商也能實現產品營銷。在此背景下,會展同仁必須重新思考展會的功能和價值,及時創新展會的運作模式。
姜淮分享了幾種會展新模式:
第一種,展會不僅是簡單地展示最先進的產品、技術等內容,而是有了更多場景的延伸。例如在廣州設計周上,展示的所有設計作品都是根植于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最新設計。而在展示完后,這些設計作品并不是被銷毀或“置之高閣”,而是被整體平移到酒店、商場、高鐵站、機場等各種不同的場景之中,甚至在里面還設計出很多新的產品進入不同的領域。這就不再只是展會自身的功能展現,而是被延伸放大了。
第二種,展會的連鎖經營。“例如華巨臣,全國每年舉辦近百場茶葉展,很多城市的茶葉展都被它兼并了。為什么華巨臣能做得這么大?單打獨斗的茶葉展以后還會有生命力嗎?這些問題需要行業同仁思考。不僅是華巨臣的茶葉展,華墨的華夏家博會也是采用類似的運作模式。”
第三種,跨界而來的數字化媒介機構,通過整合自身的受眾、產品,迅速進入會展行業。例如中國食材電商節,已實現涵蓋一年四季、各種菜系的不同展會活動。針對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菜系,主辦方把“節”和“展”相結合,給各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打包制作一個整體的推廣方案。“一年當中,主辦方通過自己舉辦的‘節’,通過自己的電商平臺,通過自己舉辦的展會,多位一體地擴大客戶產品的銷售。這又是一種新面孔、新模式。”姜淮表示。
“新的商業模式,也就代表著會有新的商業面孔出現。會展業需要適應各種新變化,不斷改變自身的組織方式、運作方式,進而謀求未來的新突破。”
3 多方利好2024年中國會展業
對于2024年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姜淮認為有幾個非常利好的信號。
信號一:中國堅定擴大開放不動搖,為世界產品和企業進入我國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中國是未來世界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通過一系列機制性展會也可以看出,國家堅定不移地貫徹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信號二:新的多元合作、多邊合作的機制形成。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是一個比東盟更大的增量市場,也給我國會展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信號三:中國經濟的發展相對穩定。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是中國會展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信號四:新的發展要素不斷融入會展業,也就是跨界融合。許多其他行業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會展業潛力,逐漸把注意力聚焦到會展業。
“但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自身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以及這些不確定性逐漸回歸到理性發展的過程。”姜淮表示,政府要鼓勵激發會展市場本身的活力,充分發揮會展活動擴大內需、促進外貿的作用;要加快中國展覽“走出去”的步伐,通過展覽帶領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特別是鼓勵企業到海外自主辦展,這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