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至4月,正值候鳥遷徙的高峰期。嶺南,有全球最繁忙的候鳥遷徙通道。在廣州城央的海珠濕地,志愿者們正在海珠湖邊的平臺,用望遠鏡觀察記錄。
東方白鸛、褐柳鶯、黃腰柳鶯、北紅尾鴝剛剛離開,又一批來自澳大利西亞、東南亞的黃眉姬鹟、白腹藍鹟、鴝姬鹟、白眉鶇、紫壽帶和冕柳鶯等緊接而來,正在這里進行中途休息、補充能量,休整后再繼續飛赴繁殖地。
4月15日,走過68個年頭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文簡稱“廣交會”)將迎來第137屆的正式開展。如同“候鳥”一般,來自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采購商翩翩而至,匯聚于此。
一期一會,共赴春日之約。
以誠待人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云山蒼蒼、珠水滔滔。
珠江奔流,講述的是千年不變的向海雄心。“貿易通四海”,正是千年商都廣州從未間斷的寫照。正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筆下描繪的廣州,“臨江喧萬井,立地涌千艘。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
創辦于1957年的廣交會,歷經風雨、從未間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交流和友好往來。
近日,廣東省檔案館在廣州首次公布一批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包括廣交會“出生紙”——1957年3月4日外貿部下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該文件下發一個多月后,1957年4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帷幕。
作為“新中國第一展”,創辦初期的廣交會既是新中國觀察、走向、融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良好開端的創新舉措。
更值得一提的是,名為《僑光路陳列館透視圖》(1957年8月9日)的手繪圖紙,講述著位于廣州市越秀區僑光路2號的故事。這棟5層樓的陳列館,歷時半年完成修建,總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第3至5屆廣交會就在這里舉辦。
物有光華、歷久彌新。
68年,廣交會四易其址。從創辦到今天,開放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當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不積跬步,何以千里。
每一家企業通過向前邁出的一小步,共同匯聚起時代發展的一大步。
本屆廣交會,展覽總面積達到155萬平方米,展位總數約7.4萬個,參展企業約3.1萬家。其中出口展展位數近7.3萬個、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比上屆增加近900家。進口展展位數約1600個,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736家企業參展。
截至4月8日,已有近17萬名境外采購商預注冊;從酒店預訂量和航班預訂率等指標看,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到會繼續保持量穩質升的態勢;廣州白云機場口岸客流呈現穩步增長態勢,預計廣交會期間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員將達5萬人次。
每一位采購商參展商每一次懷揣誠意的交流互鑒,都共同繪就起“最大同心圓”。
近悅遠來
在“不確定性”中共尋“確定性”
從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到廣州,兩地相隔約7000公里。4月12日,來自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CZ382落地廣州。在布里斯班經營一家家居用品公司的澳大利亞旅客Liam告訴記者,中國制造的創新設計和性價比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所以就算距離比較遠,他們還是選擇過來參會,希望通過這次展會直接對接供應商,找到適合澳大利亞市場的產品,同時也想推廣他們的本土品牌到中國市場。
除了Liam,俄羅斯參展商Andrei也深有感觸.他坦言經常來廣州談生意,“我太喜歡廣州了,這里溫暖濕潤很舒服。廣交會能提供最全的建材和工業設備資源。去年我們在展會上簽下一筆智能家居的訂單,今年還想進一步拓展新能源領域的合作。”
緣何不遠萬里?
當每一只“候鳥”來到廣交會時,他能看見的,是全球的科技發展、行業趨勢、消費潮流。這些“養分”又隨著“候鳥”帶回五洲四海,生根發芽。
4月12日,第137屆廣交會開展前3天的廣州南沙港汽車碼頭,在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監管下,400余輛國產出口商品車,在強颮線抵達、強對流云團將繼續南壓的強對流天氣間隙間,魚貫駛入靠泊碼頭的“丘比特領袖”號滾裝船。
傍晚時分,巨輪緩緩離港,將這批汽車運往日本。“車到人到、即申即查”“船到人到、即靠即查”的高效監管方式,出口汽車到港可實現1小時內查驗放行,節省了出口企業的時間成本。
整體外貿效率的提升對穩定和促進國際貿易有著深遠影響。
四十多年前,“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仍在持續優化。今年前2個月,南沙海關監管經廣州南沙口岸出口的含大型機械車在內的汽車超7.7萬輛,同比增長64.1%,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10萬億元。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4.17萬億元,下降6%。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連日來在美國加征關稅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企業確實空前承壓。
在地緣政治動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多背景下,廣交會仍是萬商云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春意”格外珍貴,也更彰顯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誠意和決心。
信心比黃金重要。
面對霸凌關稅,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穩經濟、穩外貿政策接續發力,以自身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中國外貿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不僅如此,今天的中國,在降低“進”的門檻、對接“高”的標準、提升“促”的水平、營造“優”的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主動與世界分享超大規模市場增長機遇。與會客商心中都有共識,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何以“韌性”?
質在創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號”巨輪,穿越了無數的狂風驟雨,卻始終穩健前行。無論是自然災害的肆虐,還是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中國都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韌性。
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尤其體現在貿易領域,產供鏈穩定受到了威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更廣泛的“貿易戰”將導致貿易壁壘增加,并據此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下調0.2個百分點至3.1%。但是與此同時,OECD也充分肯定中國經濟政策提振效果,將中國經濟增長率上調了0.1個百分點。
這“一升一降”體現出,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不斷增強。
這份韌性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撐著國家在艱難險阻中砥礪奮進,不斷邁向新的征程。
本屆廣交會上,首次在第一期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集中展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最新成果,將帶來包括具身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在內的各類型產品,集中展示我國服務機器人最新發展成果和上下游產業鏈情況。
在機器人領域,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廣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增長27%。而當下中國每兩臺工業機器人中,差不多就有一臺是“廣東造”。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同比增長31.2%,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占全國市場總量的44%,可謂“半壁江山”。
連續五年穩居全國第一的背后,是廣東深厚的制造業沉淀和不斷創新的科技實力。
身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2024年廣東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3.6%左右,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在2024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中,廣東共有53項牽頭或參與合作完成的成果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從一域觀全國,我們有底氣。
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穩居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6.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9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蟬聯世界第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鏈。
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稀土、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領域資源和規模優勢凸顯,部分領域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取得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歷史、現實、未來在這里交匯,迸發出穿越時空的最強音——強國之路,永在進行時。
東風浩蕩,春天里的這片土地朝氣蓬勃,氣象萬千。